依據歐盟施行的個人資料保護法,我們致力於保護您的個人資料並提供您對個人資料的掌握。
按一下「全部接受」,代表您允許我們置放 Cookie 來提升您在本網站上的使用體驗、協助我們分析網站效能和使用狀況,以及讓我們投放相關聯的行銷內容。您可以在下方管理 Cookie 設定。 按一下「確認」即代表您同意採用目前的設定。
明道大學即將於今年七月底退場,校園和校產將由政府各部會接管,但地方農民憂心「精緻農業系」的資產落入外人手中,因該系成立以來與農民密不可分,包括一部一千六百萬元質譜儀及上百部的各式農機,若是這些「校產」被分走,當地農業轉型將走入困境。
農業部邀請國際園藝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簡稱ISHS) 2月21日及22日來臺召開常務理事會議,參與「2024年全球園藝產業永續發展趨勢交流會」、第23屆世界蘭展及第20屆臺灣國際蘭展等國際園藝盛事,並納入台灣園藝學會的會員「正瀚生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首位國際企業會員。農業部表示,這次國際園藝重要會議在臺舉辦,且正瀚生技公司首開先例成為國際園藝學會的國際企業會員。國際園藝學會更與台灣園藝學會、中華種苗學會及台灣蘭花產銷發展協會簽訂合作備忘錄(MoU)等,並由農業部國際司長林麗芳見證,農業部持續推動臺灣組織積極參與國際重要學術組織及促進產業國際鏈結具體成果。
農業部4政策 拚2040農業淨零
台灣訂出二○五○年淨零轉型目標,農業部更是力拚提早十年要二○四○年就達農業淨零,目前主軸包含「減量」、「增匯」、「循環」、「綠趨勢」四大政策,而面對未來趨勢,現行技術不足部分,更已一年投注十億元經費推動農業科技研究,包含固碳方法、碳匯等,一步步達成目標。
越南牡蠣進口數量在近5年暴增20倍,令人擔憂中國牡蠣可能借道越南洗產地,漁業署表示,為釐清外界關注市售牡蠣之產地(國)來源及標示等疑義,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邀集衛生福利部及農業部等單位,已啟動四階段之市售牡蠣產地標示專案稽查。
2023年好食好事基金會特別邀請了三位各有擅場的專家與會:包括新加坡Innovate 360創辦人鍾程龍、台灣丸紅董事長相馬伸一郎以及好食好事第四屆潛力獨角獸得主同時也是魚瑞生技創辦人呂明偉,分別從新、日、臺三方角度,精闢分享亞洲食農市場的商機趨勢。在主持人臺灣冷鏈協會南向的貿有展覽品牌策略顧問潘曉蘭的主持提問下,精彩激盪出許多值得筆記的觀點。
農委會表示,近3年將投入新台幣270億元打造韌性農業,包含挹注13.09億元照顧農村弱勢族群950萬人次,強化農水路及防災等占221.39億元,及提升養禽產業等占33.76億元。
專家觀選/盧虎生:農業政見 要看執行力
各政黨提的農業政見綱要大同小異,都是正在發展中的社會問題,以及解決農民、農地、農村、整體農產業競爭力的策略;或許,用ChatGPT也可寫出不錯的政見,但差別在於「執行理念的堅持」與「有效的執行力」。
外海箱網養殖有較大的海域空間,且多養殖高經濟魚種,是農委會漁業署重點輔導產業,但外海養殖管理受到氣候風險挑戰,餵養也要耗費人力相關成本,漁業署委託海洋大學開發智能化箱網養殖技術,可在颱風侵襲期間「沉箱」避災;精準投餵餌料,節省人力及時間成本30%以上;「箱網設備預警系統」可偵測洗網及破網時機,「魚群監控分析系統」監測魚隻行為變化,確保健康,更能避免魚貨損失。
臺灣要於 2050 年淨零碳排,各產業都需要減碳。不過,農業減碳有什麼優勢?中華氣候變遷暨農業發展學會舉辦研討會,農業與氣候專家分析指出,低碳農業不只能促進環境永續,也讓農業面對氣候衝擊時不會損失產量,降低耕作風險,還可以販售碳權,提升產業價值。
農業部評估 逾200多項農產品受影響
推動氣候智慧型農業 迫在眉睫
隨著極端天氣變得更加強烈和頻繁,農業適應氣候變遷是減少農作物損失和對抗全球飢餓的關鍵,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確保糧食安全,被認為是本世紀最大的挑戰。